“草台班子”真草台:特朗普在全世界给了自己一记响亮耳光
来源:tuzhuxi
特朗普对中国电子产品的退让——一个手上无牌的总统。由此,特朗普关税政策的矛盾与荒谬:博弈轮番失败的代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的终局判断
兔主席/tuzhuxi 20250413
昨天,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将半导体、电脑、平板电脑、苹果手表等20类电子及科技产品豁免“对等关税”。而这些商品大量从中国进口(每年约1,000亿美元),占到中国对美年出口额约四分之一强。此举相当于将对华关税里很大一部分(且价值含量最高的一部分)排除在外。近期,中美两国正在进行激烈的贸易战,特朗普这一次政策撤回,相当于在全世界面前自打耳光,让自己陷入全面的政治被动,并减少了白宫在未来的政策选择。
由于近期特朗普政府在关税政策反复太多,十分混乱,所以先让我们稍加梳理。
一、特朗普贸易战(以及针对中国的关税政策)回顾:
1.2月末,特朗普政府先以“芬太尼”为由对中国加征了20%的“惩罚性”关税
2.特朗普政府在4月2日宣布了拟在4月9日执行的新一轮关税政策,包括:1)对所有国家地区征收10%的普遍关税;2)对约60个国家和地区征收“对等关税”,不同国家地区税率不同。中国为34%
3.之后,中国对美反制(也加征34%),特朗普又予以报复,两边出现了螺旋上升的情况
4.最后结果是,美国对中国加征125%的“对等关税”,以及早前20%的芬太尼关税,总共145%,中国对美反制,加征125%的关税
5.此处不考虑特朗普第一任内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加权平均约20%,拜登政府基本保留)
6.期间,美国“股债双杀”。4月9日,特朗普宣布对其他国家地区的“对等关税”暂缓执行90天,但保留10%的普遍关税,同时,保留对中国的全部关税,把矛头对准中国
7.4月12日,特朗普宣布豁免对所有电子产品加征“对等关税”——针对中国大陆的电子产品,也即保留了20%的基准关税,但不需要再加征125%的“对等关税”
8.根据美方的数据,此次获豁免的科技产品约占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1,000亿美元,相当于从中国进口总额的23%。其中,智能手机和电脑显示器的中国进口占比分别高达81%和78%。具体可参考下图数据。在电子产品方面,美国对中国高度依赖,短期没有替代方案。
9.特朗普宣布所有政策都非常临时,例如,在宣布暂缓“对等关税”时,贸易代表Jamie Greer还在国会向两党议员解释关税逻辑,被打个措手不及;在周末宣布豁免电子/科技产品之前,高级阁员还在密集对外宣传关税的产业回流逻辑。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上周日接受CBS新闻访谈时还说:“优秀的美国工人”将在美国本土建造和运营的新工厂里工作,“数百万工人拧螺丝组装iPhone的场景即将在美国重现”;截至周六,白宫新闻秘书Karoline Leavitt还在宣称:“总统已明确表示,美国在半导体、芯片、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关键技术领域不能依赖中国制造,企业们正加紧将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政策逆转如同自己给自己的一记响亮耳光。请注意,全球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这一响亮的巴掌,是你们自己打给自己的
10.这些政策逆转极其突然,极具戏剧性,不仅外界跟不上,白宫班子自己也跟不上。他们一方面要继续紧跟,对特朗普逢迎拍马(“特朗普永远正确”、“交易的艺术典范”),一方面还要在外面护盘,保持胜利口径,吹捧“皇帝的新衣”有多漂亮,最后还要在一线擦屁股,可谓焦头烂额
11.而特朗普豁免电子产品是针对中国贸易战的关键溃败。套用特朗普自己的话来评价他自己,就是“手上没有牌了”(“you don’t have the cards”)。他可以继续玩“皇帝的新衣”故事,宣称“伟大胜利”,但整个市场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他的团队只能暗地咒骂,表面上溜须拍马,并绞尽脑汁地思考:怎样才能在这样的“草台班子”里保全自己的个人名誉,既要最小化损害,同时还要让老板特朗普满意?
而如果你不相信这届特朗普政府真的是“草台班子”的话,他们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这一点。
以下是进一步分析和点评。
二、分析和点评
1.第一次对“对等关税”的撤退:特朗普对华尔街的退让。4月9日,特朗普暂缓对其他国家地区征收“对等关税”,是因为美国市场“股债双杀”——尤其当投资人开始抛售美债,导致收益率快速上行时,特朗普被吓住了,别无选择,只好退让。那一次撤退,是特朗普对债市,对资本市场,对华尔街的退让。
2.这一次对中国电子产品的撤退,是特朗普对美国老百姓的退让。特朗普这一次针对中国电子产品的退让,则是对美国老百姓的退让——因为美国在这些产品上高度依赖中国,短期没有替代方案,加征关税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将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由此形成巨大的通胀压力,并给特朗普/共和党带来政治灾难。须知,特朗普是扛着“降通胀”的大旗上台的。上任后,他在降物价方面没有任何举措,只是一味加关税,反倒大大提升了通胀预期,并将美国推向滞涨。
3.科技企业的福音。苹果等科技企业是豁免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大松一口气:可以继续在中国生产电子产品了,暂不需要考虑重构供应链(如果供应链真的能够重构的话)。而只要企业按兵不动,不做产业回迁的投资决策,结果是,美国也得不到这些产业。
4.中国的“两种模式”。我们再来看看产业。如果以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按价值链地位,把中国输美主要商品进行分类,可以看到有两大类型,一类是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商品,如从玩具、塑料制品、服装、家具等,不妨统称为“义乌模式”;一类是附加值较高的商品,即电子/科技产品,从苹果、惠普、微软、三星、索尼到海信、TCL、联想、富士康都在此类,有2B也有2C,包括品牌企业也包括代工企业。这类商品工艺复杂,附加值高,可称为“大厂模式”。(当然这只是简单划分,义乌也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电子产品的也有中型企业。现实世界是一个“光谱”,不同产品根据在价值链上的地位不同,居于中间的某个位置。)
5.特朗普想要的就是高端制造业,而关税有可能确实是必要条件。特朗普关税的“初心愿景”里有一些长期主义考虑——即通过制造业回归,保证供应链安全,以及提供高质量就业。但问题是,行业和行业、产品与产品是不同的。今天的美国已经没有能力、条件和意愿让玩具、服装鞋帽、塑料制品等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回流本土。我们看,特朗普政府官员凡在外宣传时,言必称的产业都是汽车、半导体、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制造业,从来没有人提到过玩具和服装鞋帽(这当然使得他们对这些商品加征普遍关税和“对等关税”没有任何的产业逻辑可言)。而大多人都同意,如果要让制造业回流,关税可能是必要条件之一,即,有关税未必就行,但没有关税万万不行。只要不对电子产品设置高额关税,则相关产业不可能回归本土。
6.美国要推出什么样的关税才能扶持产业?这里引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条:从产业逻辑出发,如果美国政府希望用关税引导(倒逼)企业的行为,那么必须将关税作为长期确定的存在,其所需条件如下:
1)关税是用来扶持特定产业的,是扶持特定产业的产业政策的一部分,而非不加选择地针对所有国家地区及行业产品;
2)为了在美国本土扶持特定产业,则关税必须针对所有国家和地区普遍有效——如果仅针对一个国家(例如中国的话),如果关税长期化,也只会将供应链转移到其他国家,但不会回流美国本土;
3)针对特定产业的普遍关税应当确立为长期基本国策,成为国家产业战略的一部分;
4)两党及朝野对关税有高度的、明确的、公开的共识;人们可以预期:关税将超越特定政党和政府长期存在;
5)关税要以国会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而非基于总统行政令(因为总统行政令可以朝令夕改;被法院和国会挑战;被下任总统废除);
6)投资建厂及交付产品需要数年时间,轻易超过一个总统的4年任期。要让关税发挥效果,要将其成为长期政策——企业要相信关税会在未来10~15年的时间维度存在,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只有这样,才会做出反响应;
7)关税是扶持产业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除了关税之外,还需要配合其他制度条件、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和劳动市场条件(美国制造业企业抱怨,现在在美国很难找到在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保持清醒的工人。这是酒精和毒品常年影响的结果);
8)产能非一日能建成,确立关税后,短期内,社会将承受很大的痛苦,例如产品稀缺、物价上涨,老百姓生活质量变差,企业利润收缩,股市下跌,经济面临挑战。全社会建立充分共识,团结互助,拿出一种“共度时艰”的态度,“杀出一条血路”,齐心协力完成经济转型。一个社会,如果股市债市一下跌,人们就慌了,企业和资本开始游说,舆论及坊间开始对立和分裂,政治陷入撕裂和党争,共识被颠覆——如果这样,那就只能在短期主义政策里摇摆,不可能坚持长期主义政策。而如果没有长期主义政策,自然也不可能重塑行业。
而美国的政治制度、撕裂现状、这几年的政治政策反复已经决定并说明,它没有执行长期主义政策的基础。它的制度就不是为这个而设计的。
7.朝令夕改、短期主义的必然结果:企业等待和观望。如果说有一个人最不适合执行长期主义政策,这个人就是特朗普;如果说有一届政府最不具备执行长期主义政策的能力,这就是特朗普政府。现在,美国的关税政策朝令夕改,形同儿戏: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一会儿增加,一会儿减少,一会儿急征,一会儿暂缓,一会儿一刀切,一会儿豁免,一会儿永久化,一会儿又变得“可谈”。从目标、战略、战术到口径都完全混乱,无法给企业和市场形成任何预期和确定性。对于企业来说,其最愚蠢的做法莫过于,着急响应特朗普政府,刚刚行动,调整了供应链布局,把生产从A国改到B国,结果美国政府就和A国重新谈成了贸易协定,免掉了针对A国的关税;抑或美国政府突然发现B国成了新的贸易逆差国,开始对B国加征关税。这些都会让企业的供应链布局一夜尽废。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有企业做出投资决策,而只会选择观望和等待。一个工厂建成投产交付就要四五年,最理性最安全的办法是熬过四年(确切地说,只剩三年半了),看看最大的不确定性之源——特朗普本人——是否可以被排除掉。而企业在等待和观望时,也会抑制投资,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8.特朗普关税的产业结果预判。我们再评估一下特朗普关税政策的结果。
1)低附加值的产业/产品(例如玩具、衣物鞋帽之类,“义乌模式”),“外循环”逻辑。除非美国对这些产品长期加征高额关税,承担巨大的短中期经济代价,否则相关产业回流美国的可能性为零。对海外进行外包的企业只会根据美国针对特定国家(如中国)的“关税”进行优化,供应链只会在各种美国以外的国家地区进行迁移(“外循环”),但不会回到美国。结果是,供应链跑到哪一国,哪一国对美国的商品顺差就会大幅增长(这就是2018年以后发生在越南、墨西哥的事情),但美国的总贸易逆差不会改变。这个时候,美国关税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经济逻辑,而只剩下政治逻辑,即从“安全”角度出发,减少对单一、任一国家的依赖(“去风险”),须知,这主要是一个政治目标。实际上,本轮特朗普贸易战之后,所有国家要考虑的是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中国的长期策略也是继续减少对美国的出口依赖,转向本土需求及其他国家。)
2)高附加值的产业/产品(电子产品/科技产品,“大厂模式”)——将继续依赖中国,维持现状。由于产业高度集中在中国,特朗普碍于经济与政治的现实考虑,只能豁免相关产品的所谓“对等关税”,供应链将大部留在中国,不会回归美国本土。美国的经济逻辑和产业逻辑也是失败的。而且,如果美国政客的关税目标是政治逻辑的话(追求安全),难道电子/科技产品的安全重要性不比服装鞋帽要高?这又是自我矛盾的。
9.特朗普关税政策的真正伤害。由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经济/产业逻辑还是政治逻辑,特朗普的关税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相反,他的关税会带来巨大的问题——草率的推出,遭遇现实博弈后立即180%大逆转撤回,把一切都变成了儿戏和笑话。贸易战没有赢家,我们不需要从“美国输中国赢”这样的双边零和博弈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但要看到,最终特朗普政府(也即美国政府)是最大的输家:他破坏了市场信心、颠覆了外界对其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伤害了和盟友和伙伴的关系,并让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成本。这是美国在政治、政策、经济、制度、理念和意识形态上的全面溃败。本轮唯一正确的经验是,所有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友和伙伴)都必须系统性减少对美国军事/安全、经济、科技等的依赖。
10.几个回合挫败后,特朗普很难再翻盘。要看到,在关税问题上,特朗普及其团队确实有推行长期主义政策的直觉和诉求,也即帮助产业回流美国,但政策不是儿戏,是与市场、业界、政治力量、公众的复杂博弈,变来变去等于政治自杀行为。而特朗普在3月份以来已经多次逆转各种政策,在市场和舆论反对声音面前反复败阵。在一个又一个回合的交锋里,他已经输掉了。现在,所有人都相信90天后他不敢重启“对等关税”,因为美债会再次崩盘,把他逼到相同的绝境;对于中国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关税也一样,企业、市场、政客、舆论会再次倒逼他。在一次次重复博弈中,市场已经积累了经验,抓住了特朗普的软肋,并印证了成功的可能。而在输掉了前面的回合之后,特朗普想要再次翻盘,将一次比一次难。他已经提前透支了政治资本,并彻底暴露了短板。
11.最后,结合这几轮反复,笔者的几个判断:
1)对于企业来说,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按兵不动,观望和等待,能熬过一天算一天。特朗普还有三年半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以不变应万变即可。
2)最危险的做法就是仅凭特朗普的言行,贸然做出投资决策,导致自己陷入被动。但企业可以根据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的长期发展方向,各方可能凝聚的长期共识,做出一些战略选择和决策。但一定要超越特朗普本人
3)最聪明的做法是在“低位买入”——每当特朗普推出激进政策,市场濒临崩盘的时候,买入的时机就到了——因为市场正在倒逼特朗普,而特朗普大概率会和过去一样缴械投降,然后宣称胜利。要从字面上理解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所说的“现在是买入的时点”,他本人及其盟友、圈层也许早已这么做了。
12.美国的根本问题是国内分配不均问题,根本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其行为是将国内矛盾向外转移。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美国是受益于全球化的。很重要的一个数字,美国企业在华销售额——大多情况下,是美国企业在中国制造商品本地销售,或提供服务。2022年,美国企业在华销售额达4,905.2亿美元,大数5,000亿美元;2024年,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为5,246.6亿美元,大数也是5,000亿美元,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美国企业将在中国制造的产品销往美国。谁从中赚到了大头呢?美国跨国企业、美国金融资本。美国作为一个整体是受益于全球化的,只不过好处全部都被美国企业和美国资本拿走了:资本家通过构建全球产业链,放弃了本国的工人,而最终美国工人没有从中得到足够多的好处。从本质上看,这是美国资本家和美国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国内经济社会分配问题,和第三方国并没有关系。我们小时候从教科书里学到的,帝国主义国家,国内阶级矛盾解决不了,就对外输出矛盾——一百年前主要靠战争和殖民,一百年后换了个方法,靠贸易战。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分析:美国资产阶级要做的,就是向外转移矛盾,把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变成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为本国的政治失败寻找替罪羊。
1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因此,美国要做的不是改变贸易秩序,而是做出正确的政治选择——改变国内的经济分配制度。而且,我个人的判断是,对于美国来说,从政治上解决国内分配机制问题,可能比重建产业要更加简单、更容易实现。因为分配机制主要是一个政治决定,而重建产业则需要政治、政策、基础设施、市场主体、劳动市场等所有力量的配合。而且要看到,在技术革命下,产业不等于就业——即使美国推出了正确的产业政策,启动了新一轮产业重建,其势必将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为主导,并不会创造大量就业。彼时,“海外外包”变成了“机器人外包”,劳资矛盾只会进一步深化,发生在找不到稳定工作的美国工人与依赖自动化技术的美国企业与资本之间。所以,还是那一句话——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但这个解决方案又脱离了美国的政治现实。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但是,社会主义救不了美国——因为美国不要社会主义——所以,美国还会继续折腾全世界——尤其是中国。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要做的是:看清美国的逻辑,不要抱有幻想,同时做好自己的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