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政策背后的真相是什么?长城基金汪毅:想重建制造业的底层逻辑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4月15日,近期全球市场“股债汇”三杀!美国不得不低头了? 新浪证券连线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为投资者解析关税对垒下的投资逻辑与机会。>>视频直播
汪毅指出,如果从商业视角来看,关税战的本质会更加清晰。我们可以从分析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把一个国家比喻成一个企业,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关税战的商业逻辑。
在当今世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可以被视为全球最大的客户。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拥有众多产业链和过剩产能。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实际上既是全球最大的供应商,也是其他国家的第二大客户。
美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按重要性排序来看,美债调整是其中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其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美国人意识到,一旦世界发生重大变故,本国将无法生产任何东西,这关乎生死存亡。历史一再证明,一旦经济发展停滞,可能会引发重大变革,甚至包括各种形式的战争,包括热战。
回顾二战时期,美国确立了全球霸主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战争并未在美国本土发生,主要战场在欧洲和亚洲。当时,美国凭借超强的制造能力迅速崛起,其制造业碾压其他国家。1944年,美国每天能生产70辆坦克和120架飞机,7天能造一艘主力驱逐舰。如今,七八十年过去了,如果真的出现危机,中美谁的制造业更强?美国虽然可以通过印钞缓解短期问题,但一旦危机来临,再多的美元也无法替代制造能力。如果中国不提供产品,美国也无法应对。
疫情实际上给美国上了一堂课。美国也在思考这些问题,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居安思危。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倡导的关税政策,并非真的为了那几千亿美元的收入。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安全性更为重要。同时,美国也不是真的要为美国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因为美国服务业占比很高,制造业的利润远低于服务业。例如,中国给苹果代工的立讯精密净利润率只有5%,而苹果凭借品牌和渠道,净利润率可达24%。在产业链分配中,制造业显然不如服务业赚钱。
“美国真正想要的是重建制造业,重新拥有制造能力,这是其通过关税政策逼迫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底层逻辑。同时,这一政策也能巩固特朗普的基本盘,因为其支持者主要来自传统工业基地。此外,还能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就业岗位,降低贸易逆差,可谓一举多得。但核心逻辑是为了安全性方面的储备。”从这个角度看,关税战仍在演变之中。前几天出现的来回拉锯的情况,包括一会儿豁免、一会儿暂时、一会儿只对中国加税等,都像是闹剧。但从逻辑上看,美国不太可能轻易降低加征的关税。它可能会与相关国家协商减免一部分,但整体上,美国对全球各国的关税平均值肯定会上升,否则其行动毫无意义。如果谈了半天又全部收回,那美国何必大费周章呢?
这还引出了中国面临的问题。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中国自身的需求无法完全消化产能。就像开饭店,仅靠员工吃饭无法维持运营。未来一旦出现变故,美国可能不再信任中国作为其供应商,关税战的目的就是主动寻求脱钩,重建全球经贸格局。
我们还可以用公司模式来类比。曾有传闻称,国内某市占率第一的汽车公司要求供应商降价10%,闹得沸沸扬扬。因为供应商如果不满足,就会失去这个大客户,很难找到替代方。但如果答应降价10%,就相当于自砍一刀,把利润让给客户。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客户,正是在玩这种把戏。它通过高关税向其他国家发出降价通知,如果不从,就将其排除在供应商名单之外。这就是美国的新策略。如果想进入美国市场,就要去谈判,让渡利益。当然,也可以选择不谈,但目前世界上很难找到像美国这样大的客户。所以,美国实际上是利用其规模优势在欺负人,但接下来就要看其他国家如何应对了。”汪毅总结表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