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机构持续加码中国债市
本报记者 韩 昱
近段时间以来,境外机构持续积极参与中国债券市场。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共有1160余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在我国持有债券总量为4.5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2700多亿元。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已达到18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
“境外机构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参与热情持续升温。”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一方面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健,人民币债券价格波动小、回报稳定,具备分散化投资价值;另一方面,在美元指数波动、国际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债市的避险属性逐渐增强,且中国债券在三大国际债券指数(彭博、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中的权重稳步提升,吸引跟踪指数的被动资金流入。
“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稳健增强了境外机构的投资信心、人民币债券收益稳定且配置价值高、国内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提升了投资便利性,这些因素都驱动了境外机构持续参与中国债券市场。”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告诉记者。
明明认为,我国稳步扩大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境外机构入市流程等,也是境外机构持续加码中国债市的驱动力之一。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债券市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比如,2024年1月份,央行与香港金管局合作,将“债券通”项下的人民币债券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合格抵押品。同年7月份,央行在“债券通”七周年论坛上宣布支持境外机构使用“债券通”债券缴纳“互换通”保证金。而在同年12月份,央行推动中英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柜台银行业务落地。
此外,熊猫债市场近年来也呈现出持续扩容的趋势,境外机构积极来华发行熊猫债,截至4月15日,累计发行量超9500亿元。仅在去年,Wind资讯数据显示,以债券起息日计,我国债券市场就发行了109只熊猫债,发行规模共计1948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4月20日,今年以来熊猫债发行规模也达到了538亿元。
明明分析,随着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投融资功能提升,境外机构对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增加。熊猫债作为人民币计价的核心融资工具,成为外企锁定低成本资金的重要渠道。今年熊猫债发行延续增长势头,同时,在发行主体方面也从国际金融机构扩展至跨国企业,纯外资主体占比上升;发行期限方面,5年期至10年期债券占比提升,满足长期融资需求。
于晓明表示,熊猫债近年来发行量持续增长,发行主体趋于多元化。未来熊猫债市场提质扩容可在以下方面发力,包括丰富债券品种、完善发行交易等市场基建、吸引境外中长期资金(如主权基金等)、强化监管保障市场稳健等。
明明认为,未来熊猫债市场可继续鼓励发行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等创新品种,优化定价和交易机制,提升市场透明度。可扩大国际合作与发行人多样性,吸引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新兴行业企业参与。同时,推动熊猫债在更多离岸市场上市,增强国际流动性。此外,还可吸引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提升境外持债占比。
下一篇:中信证券:黄金有望继续上行
发表评论